遵义背篼,雄起!他们用劳动挣钱,值得所有人尊重!

[复制链接]
查看: 5354|回复: 0

341

主题

-26

回帖

1670

积分

金牌会员

Rank: 6Rank: 6

积分
1670
发表于 2018-6-29 09:21:13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在桐梓冬青路大桥上,总能看到三五几人围坐在竹子编制的背篼上,或聊天、或拨弄手机、或神情凝重地望向远处……久而久之,他们竟也成为桐梓县城别具特色的一道风景,这些人有个大家认可的名字叫“背篼”。
20180629_092925_005.jpg
20180629_092925_006.jpg
20180629_092925_007.jpg
背篼在大家的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了的,它是一种竹编的背篓,呈倒梯形或圆柱形,可以用来搬运砖块、砂石、蔬菜、肉类等零散物品。或许正是因为背篓的功能如此多,它才成为“背篼”们谋生的工具。
20180629_092925_008.jpg
20180629_092925_009.jpg
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,冬青路大桥成为“背篼”们聚集的场地,在这里等活路,干完活又在这休息,不管烈日或暴雨。
20180629_092925_010.jpg
老家住在九坝,为方便孩子读书现租房住在海校街道水井村的张龙荣今年40岁,几年前和妻子离异,独自带着两个孩子,大女儿在凯里读大二,每个月需要生活费1500元,小女儿在水井村的幼儿园上中班,一学期要学费2500元。由于家中土地少,又偏远,光靠种庄稼抚养两个孩子,日子过得紧巴巴。
有着一身力气的张龙荣在2年前,选择了“背篼”这个行业。每天早上7点把孩子送到学校后,张龙荣便背着用纸板装饰过的背篼到冬青路大桥处等待接活,一直到下午4点30分孩子放学才离开。周末例外,要到晚上8点才离开。
“做我们这个的,有的时候要看运气,活儿多的时候,一天挣个一二百块也不是问题,运气不好,拿几天守空也是常事。”张龙荣说:为了两个女儿,还要把“背篼”这职业继续干下去。
20180629_092925_011.jpg
周光强是燎原镇田坝村人,上有老,下有小,父母身体都不太好,妻子在外地打工,孩子还在上小学,和张龙荣一样,早上骑摩托车把孩子送到学校后,他便到冬青路等活儿。周光强说,他背得最重的东西有两百多斤重。两百多斤重的东西压在身上有多重?可想而知。而且有时候还要背着上楼,大多数人确实难以承受。即便挣的都是力气钱,有的人却还是会想尽办法压低价钱。
周光强苦笑着说,自己干“背篼”,家里的有些亲戚经常看轻他,但是一想到自己的父母和孩子,他觉得旁人的眼光都不算什么,自己不偷不抢、不干违法的事,没什么好笑话的。
20180629_092925_012.jpg
一直到中午都还没接到活儿的赵维琴在烈日的照耀下,显得有些焦虑。她是官仓人,每天早上骑半个小时的电瓶车到县城里找活儿,家里三个孩子在上学,为了减轻丈夫的负担,在忙完家里的农活后,她便到县城做一名“女背篼”。
用她的话说,虽然挣不到几分钱,但闲着也不是回事,挣点算点,看见一起干“背篼”的同行去干完活回来,赵维琴连忙问,挣了多少?中午饭点,同行们陆陆续续都前往路边的小摊上买午饭吃,他们的午饭大多都是4、5元钱的素粉、素米皮或是小碗的豌豆糯米饭。即便价格并不贵,但没有接到活儿的赵维琴并没有打算吃午饭的意思……
20180629_092925_013.jpg
20180629_092925_014.jpg
据不完全统计,冬青路大桥上的“背篼”有100多名,他们大多没什么文化,也没有什么技能,干的是力气活,挣的是辛苦钱。他们却是遵义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。装修、搬家、抬重物.....都离不开他们。他们,更是城市记忆的一部分,他们用劳动挣钱,值得所有人尊重。
他们虽然平凡、不伟大
但也不卑微
他们每天风雨无阻的工作
靠自己的双手挣钱
养活家人、养活自己
所以小编觉得他们非常值得尊重
只想对他们说,遵义背篼,雄起!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列表